上海自貿區確立投資“非禁即入”原則
2013-09-29 07:57:18 來源:新快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概況 面積:28.78平方公里 掛牌時間:9月29日
國務院昨日印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確立投資領域“非禁即入”原則
綜合新華社電 日前,國務院印發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在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共計28.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設中國大陸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
目前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行政管理主體已經基本組建完畢,自貿區管委會的前身是上海綜合保稅區管委會,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艾寶俊兼任綜保區管委會主任。
上海自貿區預計于9月29日上午掛牌,當日下午上海市政府將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上海自貿區首批政策改革細則。
創新監管“一線放開”
《方案》提出,要堅持先行先試,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率先建立符合國際化和法制化要求的跨境投資和貿易規則體系,成為我國進一步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力爭經過兩至三年的改革試驗,建設具有國際水準的投資貿易便利、貨幣兌換自由、監管高效便捷、法制環境規范的自由貿易試驗區。
為適應建立高水平投資和貿易服務體系的需要,《方案》要求營造相應的監管和稅收制度環境。通過創新監管模式,推進實施“一線放開”,堅決實施“二線安全高效管住”,促進二線監管與一線監管相銜接,強化監管協作,推動試驗區內貨物、服務等各類要素自由流動。同時,在維護現行稅制公平、統一、規范的前提下,以培育功能為導向,探索與試驗區相配套的促進投資與貿易的稅收政策。
《方案》要求扎實做好組織實施。國務院統籌領導和協調試驗區推進工作。上海市要根據《方案》的目標定位和先行先試任務,形成具體計劃,抓緊推進實施。各有關部門要大力支持,推進相關體制機制和政策創新,共同把試驗區建設好、管理好。
五大措施促進開放
《方案》明確了試驗區建設的主要任務措施。
一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積極探索建立與國際高標準投資和貿易規則體系相適應的行政管理體系,推進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審批轉為注重事中、事后監管。提高行政透明度,完善投資者權益有效保障機制,實現各類投資主體的公平競爭。
二是擴大投資領域開放。選擇金融、航運、商貿、文化等服務領域擴大開放。探索建立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逐步形成與國際接軌的外商投資管理制度。改革境外投資管理方式,支持試驗區內各類投資主體開展多種形式的境外投資。
三是推進貿易發展方式轉變。積極培育貿易新型業態和功能,推動貿易轉型升級。深化國際貿易結算中心試點,鼓勵企業統籌開展國際國內貿易,實現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提升國際航運服務能級。
四是深化金融領域開放創新。加快金融制度創新,建立與自由貿易試驗區相適應的外匯管理體制,促進跨境融資便利化。推動金融服務業對符合條件的民營資本和外資金融機構全面開放,鼓勵金融市場產品創新。
五是完善法制保障。各部門要支持試驗區深化改革試點,及時解決試點過程中的制度保障問題。上海市要通過地方立法,建立與試點要求相適應的試驗區管理制度。
焦點關注
負面清單:除明確規定不能干的,都可以不審批直接干
“負面清單”是上海自貿試驗區內一項典型的制度創新,它體現了在投資領域“非禁即入”的原則,即除了清單上規定不能干的,其他都可以干,且不再需要政府事前審批。
“負面清單”事實上是劃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明確政府需要管的事,而不是無限制伸手。試驗區采用這種新的經濟管理模式,與新一屆政府強調的簡政放權、職能轉變在本質上一致,能夠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采用“負面清單”制度后,政府的事前審批權力會弱化,事中、事后監管能力卻需要強化。為加強風險管控,未來政府在反壟斷審查、金融審慎監管和勞動者權益保護等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境內關外:貨物將暢通無阻,不存在關稅和非關稅壁壘
上海自貿試驗區建立在保稅區的基礎上,但與保稅區的“境內關內”模式相比,試驗區將真正走向“境內關外”。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丁偉說,包括保稅區在內,我國現有海關特殊監管區110余個。貨物進保稅區時,需要事先登記,并且是“暫不征稅”,而不是豁免。自貿試驗區將按照“一線徹底放開,二線高效管住”的要求,改革現貨物“先申報、后入區”的海關監管模式,允許企業“先入區,再申報”。凡符合國際慣例的貨物均暢通無阻,不存在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目前,包括向日葵、上海綠新等多家上市公司,紛紛公告擬在自貿區設立子公司。